电工实训课教案范例6篇

2024-04-16 01:34:58 1 作者: 开云kaiyun登录网页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改革应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工作职责为目标,以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任务为依据,并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的真实的情况,由高职教育领域的教育专家以及行业内企业的专业人才、工程师等组成课程改革团队,共同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高职课程改革应遵循职业性原则,从“工学结合、面向职业、培养能力”的职业教学理念出发,以现实工作任务作为讲授内容,以真实工作为讲授情境,充足表现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和特点。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由于高职课程是面向职业岗位的,因此就需要对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做教学分解,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岗位能力。课程改革与设计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对高职课程中的专业相关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目标进行梳理。从整体层面上,课程应突出工作任务要求和行业标准牵引,从就业导向层面整合理论和实践讲授模式。对于高职专业课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学习,因此课程改革中应拓展教学资源,创建真实的实践环境,并对教育学生的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形式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对电气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确定了专业面向的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电气运行岗位、电气检修岗位、电气安装调试岗位、电气试验岗位等。特种电工名称为:变压器检修工、变电检修工、直流设备检修工、高压电气安装工、变电一次安装工、厂用电安装工、送电线路架设工、二次线路安装工、电缆安装工等。

  根据电气专业的岗位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变电所电气设备及运行的知识领域,结合电气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等的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对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再按照学习规律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环节,实现案例贯穿教学、理论与实践交融并行教学、现场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开发工程实例图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任务书、微课等教学资源。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交融并进的教学、现场教学、校内专业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组织实施。每个环节的实施思想:理论与实践交融并进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环节。与电厂或变电站运行、维修、试验岗位能力相对接,企业兼职教师现场讲解教学。校内专业综合实训环节。以电气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为驱动,分项目设置实训教学环节。

  依靠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例贯穿的理论教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项目化的实践内容、层次化的实践体系。在安排上,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1.理论课程课程内容共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13个单元教学,48学时。具体设计的具体方案如下。学习情境一:电力系统的认知(6学时)——发电厂、变电所的认知;中性点的接地运行;电弧的燃烧与熄灭。学习情境二:电力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12学时)——电力变压器的运行监视;电力变压器的停送电操作;电力变压器运行中的故障分析及处理;电力变压器的检修和试验。学习情境三:户外高压配电装置的运行与维护(8学时)——出线间隔的运行与维护;保护间隔的运行与维护。学习情境四:户内配电装置的运行与维护(8学时)——高压开关柜的运行与维护;低压配电屏的运行与维护。学习情境五:电气主接线学时)——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接线.专业实训内容学习情境一:计量柜、进线柜、电容补偿柜、电容补偿柜、母联柜、出线柜的拆装、接线——供配电实训室,面向电气检修、电气安装等岗位。学习情境二:线路停、送电操作,电气主接线倒闸操作——供配电实训室,面向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等岗位。学习情境三:高压开关元件及成套设备的认知与操作——模拟发配电实训室,面向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等岗位。学习情境四:110kV变电站倒闸操作、110kV变电站监控网络实验——模拟发配电实训室,面向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等岗位。(20学时)

  在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特色,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并将典型案例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将讲授的分散的知识点与典型案例一一对应,并展示给学生,将对应的知识点结合案例剖析给学生,并展示知识点在实践案例中的具体应用。随着课程讲授的不断深入,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不断一一对接,课程讲授完,一个完整的变电所电气设备及运行的实例也就剖析完成。在实践教学需求下,变电所电气设备及运行课程中的理论内容不应仅以理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而是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展示给学生,体现多种教育学生的方式交叉应用的特点。

  实践环节与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实战型”训练。“基础性实践”环节穿插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如通过参观认识实践,变电站运行工况演示等实践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育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专业实训”根据电气专业毕业学生从事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就业岗位,以真实的任务为载体,设置技能性实训项目,以项目单形式分项进行。以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能为校内实训项目,以电气设施安装、调试、接线,及设备倒闸操作为任务,分项目单进行实训。实训过程中,按照实际在做的工作过程中电气设施安装规程、调试要求、接线工艺,以及倒闸操作原则要求同学,即训练技能也要求岗位素质,提高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型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上机模拟实训;案例分析;深入企业实际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岗前实习;操作技能考核等。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50%,大部分学校几乎就没有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其结果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一个企业招聘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大专生,这位学生拥有包括毕业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电算化初级证书等在内的五个证书,但工作半个月后,主管领导惊讶地说:“在电脑上连个下料单都作不出来”。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和偶然,一个重要缘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第二、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管理技能。象区域网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

  以上这些实践技能是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一定要具有的技能。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技能呢?我认为,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实训课。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课的备课,但对于实验课,几乎普遍缺乏充分认真的备课过程。造成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操作的流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最终造成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教师要备好实践课,首先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首先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第二、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等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商品软件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公司为例,从ucdos下的帐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到windows下的相应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到系统化的erp系统、到独立性极强的小型管理系统,象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wfw员工管理系统,网络电话系统等。与会计软件开发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却存在很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除了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不当等原因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专业教师只有深入软件生产或营销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第三、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象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有可能会出现那一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那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类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能够使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做多元化的分析,培育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地应用在会计模拟实验中。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帐本、报表等实验工具进行实验,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察觉缺陷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其次,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在案例的来源上,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从而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联的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真实的情况,设计教学案例。第三、从有关联的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象网上下载。第四、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为了编制案例,有条件的教师可深入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联的资料,编成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代课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做宏观上的安排,学生依据自己的真实的情况做具体选择。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或相关软件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中使用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学生做这样的社会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育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高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重视岗前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专业课程中,手工会计占到50%,计算机课程占到35-40,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不到15%。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70-80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础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

  第一、增加电算化课程比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到的会计电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开发,这一些内容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包含。电算化课程至少应达到3门,比例在30%以上。

  第二、扩充会计电算化实训科目。象基础会计、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以前都是手工模拟实训,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实行电算化模拟实训。实训教材成为目前这方面的一个障碍。

  第三、完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一下几个发方面:

  第二、数据库语言的基础应用,学生应具备用foxpro数据库语言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健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而适用于高职学生使用的则是少之又少。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践教学;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大部分经济类高职院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没办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例如,目前,我校投资约五十万元,正在筹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从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运作过程,都全真模拟企业。建设报告被有关企业的专家鉴定后,非常赞成这一举措。同时,要考虑功能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运行的稳定性、结构的开放性、性能价格比等因素。

  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正如同志所说:“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人才。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企业是这些“产品”最终的消费市场。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在这次我校拟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过程中,我们几个专业教师先后走访了八家大中型企业,了解到目前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企业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企业对我们拟建会计电算化实验报告的宝贵意见。这些对我们加快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

  使高职学校教育和职业社会培训相辅相成地同时蒸蒸日上。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逐步的提升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一、和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合作,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可以面向社会招生。

  第二、和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能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验教材。

  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厂锅炉本体主要设备的结构原理与工作特性,掌握电厂锅炉安全、经济运行与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工艺和操作技能,并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立由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带头人、电力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电厂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

  二是通过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交流等方式,确定电厂锅炉岗位群有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本体检修工等岗位,分析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融入锅炉运行与检修岗位职业标准,归纳出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制定了“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标准”。

  三是依据课程标准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及时吸纳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并将安全意识、职业道德等纳入课程内容中。课程共分七部分,包括绪论、项目一(锅炉燃烧)、项目二(锅炉受热面分析)、项目三(锅炉机组的启动和停运)、项目四(锅炉的运行调节及维护)、项目五(锅炉典型事故处理)、项目六(锅炉燃烧热力计算与节能分析)。

  课程教学团队由10名专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其中教授2人、讲师3人、企业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教师5人,在30~40岁之间的教师5人,年龄结构符合常理,有利于本课程的长远发展。

  (1)电厂仿线MW超临界直流煤粉锅炉发电机组和300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机组仿真系统,设计了锅炉启动、停运、运行调节等学习任务,完成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热力系统运行分析实训室。通过开发600MW火力发电厂机组动态仿线MW机组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实训以及300MW汽机调节及保安系统实训等实训项目,使学生利用模型分析火力发电厂的构成,对电厂锅炉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3)煤分析实训室。煤分析实训室主要有煤的工业分析设备,如氧弹量热计、硅碳管高温炉、HR-5A灰熔点测定仪以及奥氏烟气分析仪,通过这一些设备能强化学生对锅炉燃料成分与发热量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4)动力设备检修综合实训室。融入企业锅炉本体检修工和锅炉辅机检修工等岗位技术标准,开发空气预热器检修、省煤器检修、磨煤机检修等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锅炉检修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锅炉检修实践能力。

  依托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能源金山热电厂等校外实习基地,以电力企业运行、检修项目为载体,并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开发岗位能力学习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培育学生电厂锅炉设备正常运行、维护、检修的岗位核心能力。学生通过跟岗实训,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

  在理论教学方面,除采用启发、演示等教育学生的方式外,特别突出讨论、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兼职教师参与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校企双方一同制订教学方案并联合组织教学;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跟岗实习、煤分析实训、热力系统运行分析实训、电厂仿真实训、动力设备检修综合实训,使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在学中有训、训中有学。

  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实行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相结合的全程化、个性化课程考核方案。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变传统的一次性总结评价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涵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考核的客观、实际、公平、公正。

  锅炉运行与维护自治区级精品课网站的开通,实现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教学网站。精品课网站设有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动画与录像、案例、职业资格考试等项目,并配置在线学习系统,学生能够最终靠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讨论和交流,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近年来伴随着院校转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满足新装备发展和岗位任职需要的任职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慢慢的变大,其鲜明特点是强学活动实施的实践性。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任职教育,实践性课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新形势下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此,学科点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在课程设置、基础条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促进学员提升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指导个人训练的施训要求。为深入贯彻强军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院校逐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军队院校培养的人才初步形成自身能力,基本满足第一任职岗位的需要。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中个人训练内容在理论和实训等方面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定,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内容和参考指标。围绕施训要求,积极开展军事院校教育改革,是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重要保障。2.我系开展实践活动的现状。通过“2110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以及三届维修技能竞赛电工专业条件建设,我系现在能够开设电站自动化综合训练、电气控制线路连接、电力拖动装置排故等实践性课程内容。然而,随着舰艇装备技术水平的持续不断的发展,部队对人才能力需求在不断的提高,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原有课程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系生长干部的非合训专业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只涉及到了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中规定的大部分内容,而一些指挥类的实践性课程根本就没有涉及。任职培训专业虽然比学历教育多设置了若干实践性操作课程,但离培养方案规定的严格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如课程设置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教育学生的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学员专业素养和第一任职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现状,学科点要积极开展电气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研究,紧跟新型军事人才教育培训目标,结合当前现状和未来需求,按照大学转型建设发展的要求,针对有关专业人才的岗位特点,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教材和实践教育学生的方式等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工作[1]。

  落实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中考核的具体实际的要求,确立突出实践的教学观,形成与学历教育及任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军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专业领域人才教育培训及其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了达到充分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学员实践能力的目标,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将围绕三方面展开。1.任职技能实践体系建设。首先要紧密围绕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中规定的内容,深入分析部队的实际的需求。由于学员今后面临岗位的多样化,有必要对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做综合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训练体系建设。对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是一项基础要求,即要求学员全面达到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的规定标准。目前,合训和非合训学员完成了电气工程方向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科目,任职培训实践内容则主要面向装备、面向岗位。我系开设的“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实验、“舰艇电力拖动控制装置”课程实验、“舰艇电站自动化”课程实验等单元实验以及“电机实践”、“电气设备综合实践”等实践能够很好的满足上述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也有部分指标无法达到,因此必须秉承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精神,紧密联系舰艇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的最新发展,研究舰艇电工岗位操纵和其他维修管理工作相关实践内容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实践体系建设[2]。要本着系统化、科学化的观念,制定本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总目标,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员将所学理论和实际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员任职技能的有效提升[3]。2.创新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实践体系”是在“任职技能实践体系”上的一个有效拔高和提升,要求学员在熟悉“电机学”、“舰艇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做多元化的分析论证、技术革新和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具备本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建设,有组织、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积极引导学员参与一些课程设计、自主研讨、竞赛项目、课题研究等实作环节,完成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理论、思维和实践训练,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效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系突出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逐步增加课程综合设计环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了“电气数字控制管理系统综合实践”、“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综合设计”以及学员毕业设计等实作环节,较好地推动了创新实践训练体系的建设工作。但在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安排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增加[4]。另外,在实验室条件方面,通过前期建设,积累了一部分创新实践所需的设备和器材,这些场地有效地支撑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但由于场地和规模等限制,训练功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教学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逐步加强实验室建设。3.考评体系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在理论和实作项目上作了较为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紧跟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要求,开展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建设,是检验本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以考评促发展,也是推动本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方法,研究确定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估原则,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实践环节的分类,既要看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并根据分类权重,通过学员的过程表现和实验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考评方法和评分制度[5]。我系通过实装操作、技能竞赛平台考核、电路产品设计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对学员实践成果进行检测验证,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照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的考核要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我们应该在发扬以前较好做法的基础上,加强完善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建设,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到各类自主科研、动手设计、军事指挥、组织管理等各类实践性活动当中,使学员逐步养成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为第一岗位任职打下良好的工程技术和领导管理实践基础。

  1.体系建设的实施思路。贯彻落实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中对提高学员能力的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加强学员实践、自学、创新、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军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特色。针对以往实践性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面提高学员各项能力的培养[6]。2.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和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有效梳理实践体系应涵盖的内容,针对部队需求,以及以往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尝试引入新的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效、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部队实际装备操作使用的全面对接和融合。面向任职岗位需求优化调整训练任务、优化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提出教学改革措施和手段,并要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做验证。本教学改革项目将由本学科点统筹安排,以课程负责人及其教学团队为主体,针对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学生的方式建设、考评体系建设、教学资料文档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对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进行实践体系建设,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有关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教育培训的全面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一是实践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建设将更加趋于完善,更加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施训要求;二是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学生的方式创新与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建设等方面产生重大效益,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本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三是通过教学改革的辐射作用,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跨上新台阶,更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该实践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工作,将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文档资料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明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另外,本研究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能够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建设之中,尤其是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具有非常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14-117.

  [2]沈洪斌.突出军校专业特色建设现代光学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1-94.

  [3]霍文兰.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0,20(2):105-107.

  [4]黄果,吴恒玉.电子类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解决途径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85-186.

  [5]尹进田,唐杰,唐宏伟.地方本科院校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8-132.

  摘要: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退役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必要对有较好工作前途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切实做好将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案的结合。

  作者简介:闵向(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技师学院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社会职业培训。

  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08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对退役士兵在退役后两年内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退伍士兵现状及社会用工需求,有必要对有较好工作前途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若干规定》要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制为2年,总课时数不低于1 600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至1年。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中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高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首先,由于每年退役回安置地报到的退役士兵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入伍前的学习状况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对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认知度比较低,意识不到技能培训对他们就业的重要性。

  其次,大部分退役士兵刚刚离开部队,急于寻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其中,50%退役士兵有工作意向,但仍处于盲目寻找阶段;30%退役士兵进入入伍前的工作单位或在退役前已经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还有20%的退役士兵选择继续求学或因个人问题打算休整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意向。

  再次,在这些退役士兵中,来自地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求学或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来自县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是初中毕业,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2012年12月,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企业用工排出“十大工种”,其中老牌工种电气维修、机械制造排在首位。调研表明,江苏地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是巨大的,目前企业要的人才主要有:生产一线的工作服务人员;生产现场的工艺技术人员;产品制造与加工人员;产品组装与调试人员;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电气产品营销售卖与技术服务人员;产品检验与管理人员;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人员等。这些工作岗位主要突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公司所需人才是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在此基础上,很多企业都愿意招收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的退役士兵,因为退役士兵较之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管理,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吃苦耐劳。如果掌握了一门过硬的技术,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企业也给社会上退役士兵的安置提供了后方基地,可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隐患。

  为此,针对行业的用工需求,我院为退役士兵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编程加工、汽车维修与驾驶、烹饪等专业。要能有效地在两年的时间内,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与企业用工要求相配套,首先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专业培训方案。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配套,满足社会需要,我院根据退役士兵培训的特点,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进行了设计和调整,建立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退役士兵培训体系,培训中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的设施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使该专业的学员在完成学习后成为一名实用型人才。

  通过理实一体化培训,掌握电气自动化设施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中级、高级维修电工技能,成为能够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工人。

  课程设置关系到退役士兵培训的效果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要根据公司的岗位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针对退役士兵培训的特殊性,我们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重新整合,编制了一套真正适合退役士兵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材。

  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公司的需求,要求培训后的退役士兵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要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维修电工方向)中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具有分析和处理本职业生产技术上一般问题的能力。

  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高级工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入伍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关专业,已经初步掌握中级工操作技能,并通过了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鉴定的退役士兵。因此,依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高级工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在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做补充或增加。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和操作方法加以贯通,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效果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大大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必然要求有一支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者,我院要求“双师型”教师一定要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操作技能一定要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鉴定。作为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每年必须有两个月深入企业参加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学院从企业聘请了一批既有本科学历,又有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一线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了一支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中、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考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特殊性和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编制教材和教学计划大纲,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教学模式可多样化,采用模块化教学、工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型模块教育学生的方式加以应用和实施。

  在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基础差,认知能力弱,能够使用多种教育学生的方式和媒介,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察觉缺陷、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 为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多彩的课程内容形象表达出来,将黑板式教学转化为实体教学。通过现场操作演示、flas、拍摄实景画面和视频影片等多种教学媒介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让难以掌握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任务驱动法 在一体化的模块式教育学生的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模块化的任务目标。根据提出的任务让退役士兵自己讨论任务操作的流程的可行性,绘制合理的流程图,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目标任务的确定,最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目标任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模拟实训平台法 模拟实训平台在理实一体化培训中为退役士兵操作训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通过在模拟实训平台上的操作,可让退役士兵间接地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法 我院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各有关专业课程的直播课堂,每周二、四的19:30至21:30是在线答疑时间,由各专业课教师指导、解答退役士兵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知识的掌握。

  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法 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到我院,讲授企业中最实用的技术,替换学校教学大纲计划中相对应或相类似的不实用的课程和知识。同时,企业为我院提供了退役士兵专业项目实训、配套的专业岗位、相关的咨询和课程资料。

  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培养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善退役士兵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与同事、教师和师傅交流的能力。因此,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认真完成退役士兵专业培训效果检测表、退役士兵专业培训质量检查表及退役士兵个人意见表等的检查,可以督促任课教师及时调控相应的课程和技术内容,有效检测退役士兵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将退役士兵的作业、课堂直播、在线答疑纳入评价,真实合理地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可以轻松又有效地提高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一体化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2(12).

  [2]韩启金.机电修东西的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探讨[J].机电信息,2011(36).

  作者简介:蔡丽芳(1979-),女,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工程师;陈晓雷(1977-),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电力局隶属于浙江省电力公司,担负着温州市三区、二市(县级)、六县的供电任务。近年来,温州电力局从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将员工安全教育作为企业安全发展的强基固本工程来抓,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提升班组安全活动质量的创新与实践,有效提升员工安全素质,为企业和电网安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任务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不乏大面积停电、群伤群亡等重特大事故;二是温州电力局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时有存在,受异常活跃的市场经济影响,与其他供电企业相比,温州电力局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对工作的专致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欠缺,一线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还未得到一定效果杜绝。

  电力企业组织班组安全活动质量不高。班组安全活动是持续、深入开展员工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系统单位目前都会存在班组安全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班组学习事故通报流于形式,将别人的事故当故事听”的情形在系统班组中屡见不鲜,以致于同类事故、同类违章未能有效杜绝,安全生产形势难以把控。

  为了切实提高温州电力局系统班组安全活动学习质量,深刻吸取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发生的事故教训,做到举一反三,防范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同时为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教育培训素材,有效提升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促进企业安全发展,2009年,温州电力局开始着手致力于如何提升班组安全活动质量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充分的调研,发现目前班组安全活动中学习事故通报效果之所以不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照篇宣读事故通报的形式单调、枯燥,员工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事故通报内容不完整,对事故经过及事故原因描述不清,难以从事故通报的文档中知晓真实的事故原因,从而实际做到举一反三;三是部分事故通报关于防范措施部分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大多是泛泛而淡,起不到安全教育的效果。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温州电力局提出了制作《典型事故案例课件》以提升班组安全活动质量的工作目标。2009年以来,温州电力局成立项目课题组,先后共完成了23个典型事故案例课件的制作,并成功应用于班组安全活动及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

  《典型事故案例课件》以实用、实效为根本目的,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为背景,专业覆盖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线路运行、线路检修、调度等专业,以FLAS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完整,且能紧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做深刻的剖析,与规程规定的正确做法进行比对,并提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防范措施,具备了充分的表现力、吸引力、易读性、趣味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提升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促进员工吸取事故教训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2010年,该成果得到了浙江省电力公司安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等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具有专业覆盖面广、内容完整、形式新颖、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重点突出了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理念,迎合了当前电力企业安全教育的需求,对提高电力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尤其是提升班组安全活动质量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1)原创性。该项目由温州电力局项目组成员负责完成,从素材的搜集、脚本的编写、背景的构思、录音的制作、FLASH的制作等均由温州电力局项目组人员自行完成。

  (2)实用性。案例选取了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如2009年河北衡水供电公司220kV衡水变电站带地线合闸恶性误操作事故,天津高压供电公司500kV吴庄变电站误操作事故等,专业覆盖广。课件制作的步骤中,项目组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安全管理要求和习惯对事故过程及缘由分析进行了补充完善,弥补了原先事故通报内容不完整、分析不透彻,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同时,课件突出了作业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将课件内容与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颁发的《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供电企业作业现场安全风险辨识和控制手册》等内容做有机结合,迎合了当前电力企业安全风险教育培训要求。

  (3)突出正反比对教育。典型案例课件在进行事故缘由分析的同时,加强了对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防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程条文正确做法(见图1、图2)的引用,部分课件还进行了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的比对演示,使学习者在吸取事故教训的同时,强化了对规程条文的理解,掌握了正确的做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4)标准化制作。项目制作的23个典型案例课件均采用了标准化的制作脚本、录音、人物模型及画面,统一风格、统一模板(见图3),有效提升了课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5)寓教于乐。课件以FLASH动画形式进行展现,并辅以接线图、文字、声音等,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到了良好的警示效果。

  2010年2月,《典型事故案例课件》作为浙江省电力公司2010年“安全学习周”典型学习素材,上挂浙江省电力公司局域网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共享。同时,《典型事故案例课件》还在温州电力局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安全风险教育培训系统中进行推广应用,作为全局安全教育培训尤其是班组开展安全活动的培训素材。同时,该成果也被推广应用于温州电力局2010年、2011年“安全月”活动及2011年安全学习周活动中,作为全局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的重要素材。

  (1)《典型事故案例课件》以FLASH动画形式进行全过程展现,内容生动、完整、规范,取代了枯燥、单调的事故通报,提高了员工学习的兴趣,提升了班组安全活动的质量,对吸取事故教训,防止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典型事故案例课件》以电力企业当前安全教育培训的实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典型事故为背景,突出作业风险管控理念,在强化事故案例警示效果的同时,强化了学习者的安全风险辨识能力。

  (3)《典型事故案例课件》为远程网络教育提供了安全教育培训素材,为推动温州电力局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温州电力局安全风险教育培训系统中,事故案例的学习与安全风险辨识点相互链接,与测验、考试模块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适用于生产岗位专业的安全培训。

  (4)为配合案例课件的制作,项目组成员通过查阅、解读大量的规程条文,强化了对规程条文的理解,提高了事故分析的能力,在遵章守纪保安全中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推动了班组“无违章、无隐患、无事故”活动的深入开展。

  (5)为开展安全事故回头看活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电力企业在抓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的同时,要时常开展事故回头看活动,通过对以往事故的回顾与反思,使广大员工警钟常鸣。事故通报的事故往往在数年后就容易被遗忘,而且保存与收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制作成FLASH软件并上挂局域网后,为系统单位和班组开展事故回头看活动提供了便捷。

  (6)《典型事故案例课件》在局域网内实现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员工可以自主开展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必专门安排教师进行授课,节省了大量开展安全培训教育的开支。

  (7)通过提高安全活动质量,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基石。课件自实施应用以来,其充分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积极推动了温州电力局的安全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近年来,温州电力局未发生误操作和其他人为责任性事故,违章现象呈显而易见地下降趋势,截至2012年2月19日,安全无事故记录达2342天。

  《典型事故案例课件》迎合了当前电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有效提升了班组安全学习活动质量,对推动员工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学习规程条文、提高安全意识、提升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防止同类事件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调整之年,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深入开展“安全年”活动之年,推进《典型事故案例课件》的应用,持续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有效举措,是确保“五大”体系安全平稳实施的有力保障。